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精選

在地方人文空間《在地方好》第十期「紙上音樂會」

在地方人文空間《在地方好》第十期「紙上音樂會」(2019/06/08, No.10) 雨傘運動:香港社運音樂的愛恨情仇 (鄭中信/撰文) 吳文基曾經在香港雨傘運動現場,用參與式創作的方式採集故事,再與音樂同好共同填詞、譜曲,進行歌曲創作。他以「雨傘運動:香港社運音樂的愛恨情仇」為題,討論香港雨傘運動(2014)的社運音樂如何產生(被選擇、被拒絕)、如何參與、如何傳唱。認為社運音樂可以分成幾個階段(包含類型),第一類是挪用現成歌曲,例如〈血染的風采〉(1986)、〈海闊天空〉(1993)做為代表活動精神的主題歌,群眾(或是聽眾)隨之唱和。第二類是藝術家做為主體,針對為事件或社群進行創作,例如郭達年、黃衍仁等等音樂人的參與,有〈撐起雨傘〉(2014)作品產生傳唱。第三類則是藝術家(藝術社群)與群眾共同創作,例如吳文基所參與的「革命中的廿四小時」計畫,請群眾提供故事,藝術家將故事轉譯為音樂歌曲。第四類是藝術家為協助角色,進入到社區(社群)中,協助群眾創作旋律、歌詞、編曲、演唱。第五類是群眾成為素人藝術家,自主創作演出。 香港社會運動主要挪用現成歌曲有兩首,一首是在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(又稱八九學運)之後,每年所傳唱的歌曲〈血染的風采〉,另一首是黃家駒詞曲創作的〈海闊天空〉。但是,這兩首歌的歌詞,其實並不太符合香港的處境,例如陳哲作詞、蘇越作曲〈血染的風采〉強調軍國主義,歌詞中重複出現黨的意志的歌詞;而〈海闊天空〉的創作始末,原意是「退一步,海闊天空」,意指接受現狀、屈就現實,是黃家駒對於音樂環境貧脊的悲鳴與妥協。據吳文基的觀察分析,〈血染的風采〉音樂旋律由緩和逐漸高昂,可以引領士氣;黃家駒的〈海闊天空〉是香港本地創作歌曲,樂團所引申出的青春、自由,頗能獲得共鳴,都有其挪用的合理性。 據吳文基描述,雨傘運動現場所聚集的群眾,只要有人唱出〈海闊天空〉的歌詞,例如「今天我」的起音,周邊的人就會群起合唱,將歌曲唱完。類似的行為,不斷在各區域、時段重複。有人認為,這種重複性的行為,久而久之成為能量的消耗。其中,本土派對這樣的唱和不以為然,以「左膠」的詞彙攻擊唱和〈海闊天空〉的群眾,甚至出現驅趕的行為,形成內部的緊張氣氛。另外,黃衍仁與好友曾經於2011年響應「佔領華爾街」而進行了佔領中環,對於運

最新文章

在地方人文空間《在地方好》第九期「電影聚落」

在地方人文空間《在地方好》第八期「家屋何在」

在地方人文空間《在地方好》第七期「關於子女」

在地方人文空間《在地方好》第六期「萬丹本事」

在地方人文空間《在地方好》第五期「走讀屏東」

在地方人文空間《在地方好》第四期「性別書寫」

在地方人文空間《在地方好》第三期「影展專刊」

在地方人文空間《在地方好》第二期「紙上評圖會」

在地方人文空間《在地方好》第一期「小誌編輯系列」

禁止餵食